!!重要,近日發現Facebook上有許多假冒台北菁英診所劉博仁醫師的帳號。提醒大家:▶菁英診所粉專為「菁英診所基因營養功能醫學門診」▶劉博仁醫師粉專為「劉博仁營養功能醫學專家」

大腸直腸癌

大腸癌是結腸、直腸、乙狀結腸及肛門癌症的統稱。根據衛福部國健署所公布103年癌症發生率統計,大腸癌連續九年蟬聯十大癌症發生率首位,有15,764名新增患者,每十萬人發生率為44.7人;若就國人主要癌症死因而言,大腸癌的排名近年來則一直高居第三。國人飲食逐漸西化、蔬果攝取不足、缺乏運動、肥胖等均是導致大腸癌逐年增加的主因。雖然發生率居高不下,只要能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大腸癌是治癒率很高的癌症。

大腸癌,直腸癌,結腸癌,癌症輔助療法,癌症營養療法,癌症營養建議

大腸癌通常一開始症狀並不明顯,患者大多沒有感覺,往往到了出現貧血、大便帶血、大便習慣改變、腹痛等症狀才來求醫,有些人甚至直到體重明顯下降才注意到。也有的痔瘡患者會以為便中帶血八成是痔瘡惹的禍,而加以輕忽,此時一定要盡快接受直腸鏡或大腸鏡以排除腫瘤。

一旦知道自己罹患癌症後,務必要了解屬於第幾期。以大腸癌來說,0期是處於癌症最早的階段,病灶沒有超出腸道內側的黏膜層,也就是所謂的原位癌;第一期是指癌細胞已進入黏膜下層與肌肉層,但未散佈至固有肌層之外。第二期時癌症已經穿過大腸或直腸壁,侵入附近組織,但未蔓延及附近淋巴結。第三期時癌細胞已轉移至數個局部淋巴結,但沒有波及身體其他組織。最後第四期是指癌細胞已經轉移到遠處的器官,諸如肝臟、肺、腹膜或卵巢等等。

屬於不同的癌症分期會有不同的主流治療,而不同的治療所需的營養處方也不同,因此為了幫助自己,患者在確診罹癌後務必要向醫師詢問清楚自己的癌症期別,以及接下來要接受的治療。

當今的癌症治療已走上整合醫療之路,除了主流的手術、藥物與放射線治療之外,輔助療法也不可或缺。所謂輔助療法,目的在於提升身體抗癌力及降低手術、化療、放療、以及標靶治療等所帶來的副作用,並幫助患者擁有最大的療癒能量。在各種輔助療法中,營養醫學可說是最好的幫手,因為營養素可提供癌症患者在手術前後整個抗癌過程中所需的能量,幫助癌症患者不被癌細胞所打敗,因此,向營養醫學專業醫師諮詢並取得個人營養調理建議,定能提高成功抗癌的勝算。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不同的西醫主流療法對身體所造成的傷害與風險不同,營養調理也需要跟著調整,此外,每個人所需的營養素組合與治療劑量,還會依患者年齡、體重、症狀、以及各項檢驗結果等因素而有不同,需由醫師整體評估後規畫個人化處方,才能得到理想之綜效。以下為劉博仁醫師針對大腸癌各類治療所提出的營養調理建議方向:

搭配手術治療之營養建議

第一及第二期大腸癌的治療,多以開刀切除為主,而且治癒機會大。在接受手術前後之營養調理須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 手術前應避免菸、酒、以及精製甜食與人工添加物等之攝取,以免影響傷口癒合。
  • 會影響凝血功能的保健食品像是維生素E、銀杏、大蒜精、魚油、紅苜蓿、人參等,最好在手術前一周即減量或暫停服用。此外,會影響麻醉效果的保健食品如紫錐花草、聖約翰草、乳薊草、大蒜精等,則應於手術前三天即減量或暫停服用。
  • 手術後,醫師會開立抗生素以預防感染,而抗生素會破壞腸內好菌,削弱腸道免疫系統,因此建議在手術後可以進食時,就應服用乳酸桿菌或比菲得氏菌等益生菌,來幫助病友重建腸道系統之免疫力。
  • 術後應儘早補充維生素C、鋅、生物類黃酮等以促進傷口癒合、抗發炎、降低傷口感染機會。
  • 含有各種必需胺基酸、乳清蛋白之蛋白質粉,可提供傷口復原之原料、提升免疫力、活化白血球細胞,也可視情況加以補充。

搭配化學治療之營養建議

如果手術後從病理報告中發現有局部淋巴結侵犯的現象,則代表患者屬於第三期大腸癌,因此在術後一個月左右,就會建議患者接受半年左右的輔助性化學治療。常用的化療藥物有5FU/Leucovorin、草酸鉑(Oxaliplatin)、截瘤達(Capecitabine)、或是口服友復(UFT)等,這些藥物的副作用包括白血球低下、腹瀉、疲倦、口腔潰瘍、手足症候群等,營養調理需特別注意魚油、麩醯胺酸、維生素B群、抗氧化劑之補充。

搭配標靶治療之營養建議

現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已通過兩項針對大腸癌發展出來的單株抗體,使得大腸癌治療已進入所謂「標靶治療」時代。標靶藥物爾必得舒(Cetuximab)的主要副作用有皮膚疹、口腔潰瘍、甲溝炎等,可補充麩醯胺酸、維生素B群、鋅來幫助症狀緩解。

台灣癌症死亡率在先進國家中名列前茅,防癌應刻不容緩成為全民運動。從流行病學研究發現,每天攝取膳食纖維少於25公克,以及每日攝取超過70公克脂肪的人,罹患大腸癌的危險性相對提高。原因在於,高動物性脂肪食物因為會增加糞便中膽酸的濃度,而膽酸正是大腸癌的致病因子之一;另一方面,纖維素則可與致癌物質結合,包括可吸附膽酸、膽固醇等有害物質,還可以增加糞便量。因此,大腸癌的預防之道首重從飲食著手以降低危險因子。

此外,從營養醫學的角度來看,補充特定的營養素也可發揮預防效果,例如:鈣質可以結合膽酸和脂肪酸,進而減少大腸壁與此種膽酸接觸的時間,防止大腸癌的發生,這也是許多人想不到的好處;還有,類黃酮類的抗氧化劑的攝取可以抑制結腸直腸癌的發生、乳酸桿菌會抑制結腸癌的形成、魚油裡的EPADHA可有效預防結腸癌的形成、高硒含量的花椰菜可有效預防大腸癌、而抗氧化劑A、C、E及微量元素硒在抑制腸癌的研究也相當多。

最後要提醒的是,大腸直腸息肉可以說是大腸癌最主要的潛在危機,大多沒有明顯的症狀,時常是在體檢時接受大腸直腸鏡檢查才會發現。在各種息肉中,又以腺瘤為最常見,只要是腺瘤就需要進行息肉切除。然而一般的大腸直腸鏡檢查很難從型態、顏色及大小去區分腺瘤性息肉與非腺瘤性息肉,所以切除還是最安全的作法。政府目前補助50-74歲民眾每2年一次免疫法定量糞便潛血檢查,如果糞便潛血檢查呈陽性時,應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檢查過程如有發現病兆或瘜肉時,則可直接切片取樣或將之切除。

根據統計,早期的大腸癌如果妥善治療,存活率高達90%以上。因此,平日應審慎地注意身體的異常現象,包括:

  1. 血便,或糞便中帶有鮮血。
  2. 排便後覺得沒有解乾淨、或老是有便意。
  3. 排便習慣改變、或糞便形狀變細。
  4. 腹脹。
  5. 貧血。
  6. 體重減輕。
  7. 腹部腫塊。

若有以上異常情形,應及早篩檢、早期診斷,才能得到根治性的早期治療。當然,上述異常現象並不代表就是罹患大腸癌,但是為了防治大腸癌這個名列台灣癌症排行第一的全民公敵,民眾的警覺性應該更為提高,以確實過濾與鑑別。

<本文彙整自劉博仁醫師相關著作,文字版權為劉博仁醫師所有,請勿轉載>

找出疾病根源,改善亞健康及疾病狀態!

立即預約